今天是: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 设置首页 | 收藏添加

改革先行 探索构建基层治理新样板 ——深化镇街体制机制改革实践与思考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6-23   查看次数:

在党的领导和国家治理中,乡镇、街道是政权结构中的基础层级,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服务人民群众的平台。基层治理水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决定着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执政能力、国家治理的根基和水平。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础的改革目标。省委、市委也对做好镇(街道)和村社行政区划调整后半篇文章进行了重要安排部署。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区以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为目标,坚持优化协同高效为原则,以四个一改革试点为抓手,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合理资源配置、理顺条块关系,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扩大管理权限,创新镇街智慧治理,探索构建基层治理的新样板。

一、主要做法

(一)重塑组织架构,构建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一是在机构设置上更加贴近群众。将镇街原向上对口设置机构优化调整为向下对应6+X模式,在镇街统一设置综合、党群、社区发展、社区治理、民生服务、综合执法协调6个机构。同时,结合镇街工作特点,个性化设置应急管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及城市更新等特色机构,推动机构设置更加贴近群众需求、运行更加扁平高效。二是在服务功能上更加便民利企。将原多个窗口类、平台类、活动类事业单位及片区站所整合为1-2个,镇街统一设置综合便民服务中心,镇保留设置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设立综合便民服务站,集中承接审批服务事项,实现居民办事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镇街三是在治理体系上更加全面完善。探索搭建四社会治理架构,组建1区级智慧治理中心、7镇街分中心、83个村社工作站,规划小区(院落)工作点329个,形成1+7+83+N四级治理架构,对应匹配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智慧治理指挥平台,推动治理末梢向小区(院落)、群众家门口延伸,形成全区统筹、纵横联动、因地制宜的系统治理格局。

(二)优化机构职能,促进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一是瘦身与健身相结合。剥离镇街招商引资和协税护税职能,突出社区发展、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社区平安、民生保障五大职能,推动产业发展职能向功能区集中、招商引资职能向专业机构回归、镇街工作重心向社区发展治理聚焦,实现了产业功能区主责产业发展,职能部门负责执法监管和保障职能,镇街主责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聚焦。二是赋权与增效相结合在摸清基层扩权需求、部门放权意见基础上,向镇街下放第一批共30项行政权力事项,同时制定《成都市青白江区部门职责事项下放实施办法》,规范部门职责事项下放准入程序,细化配套跟进人才经费、技术保障、考核评价、执纪问责等操作流程,着力持续解决基层治理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的难题。三是共性与个性结合。进一步明确镇街权责边界,在市级出台的镇(街道)职责任务、公共服务、属地管理三张清单指导目录基础上,会同区级相关部门制定青白江区清单,修改完善47项具体事项,增加22项个性化事项。同时,镇街全面推行三张清单管理制度,公共服务清单纳入行政审批事项目录上网运行,并将“三张清单”印制成册,初步搭建起镇街机构职能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 

(三)坚持问题导向,打造因地制宜基层治理格局。是优化社治综合网格。以综治网格为基础,结合镇(街道)辖区面积、常住人口及部门业务需求等因素,将原综治、城管、环保、水务、应急等网格优化调整为279个综合网格,完善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工作机制,实现“多网合一”。将专职、专业、服务、兼职四类力量分层编入网格,由镇街统一指挥调度,实现“网格员吹哨,专业队伍报到”,进一步拓宽问题发现渠道,增强事件处置时效性是夯实基层队伍力量。优化整合网格员、城市协管员、综治巡逻队员、劳动保障协管员等基层治理聘用人员,编入网格大队,归口镇街管理。细化为执法辅助、服务辅助、小区巡查等类别,明确岗位职责,制定职责清单,实现清单式管理、网格化服务有效提升事件处置效率和精准服务居民的能力。是搭建智慧治理平台。以“大联动·微治理”平台为主体,升级打造全区共享开放、四级贯通的智慧治理平台,分批次整合融通经科信、综合执法、应急等部门平台,主动对接天府市民云等民生平台,联动区级部门、园区管委会和国有公司,构建诉求响应、部门协同、数据融通、市民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拓展场景应用,整合党建、政务和社会服务资源,开发特色智慧应用40余项,并打造与之相对应的线下服务场景,实现“数据线上转、服务面对面”。

(四)创新措施办法,形成完善健全基层工作机制。一是不断优化执法机制。将部门派驻基层的综合执法、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队所下放镇街实行属地管理,镇街统一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协调办公室,负责统一指挥调度基层执法监管力量和资源,以镇街名义组织开展执法工作,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二是着力完善保障机制。探索赋予镇街对派出机构负责人的考核权和人事任免征得同意权、对派驻基层执法力量的统一指挥调度权、对辖区规划编制和建设验收的参与权、对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的建议权、对涉及多部门协同解决事项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权5项综合管理权限,切实提升镇(街道)在基层发展治理中的统筹能力、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三是持续强化评估机制围绕基层治理问题发现、分流处置、跟踪督导、考核评估等内容,健全平战结合、联席指挥、多元发现、联勤联动、分析研判、评估考核等6大类33小类责任机制,实现照单施策、对单销账。建立月拉练、月通报制度,对改革工作进行实时跟踪监督和绩效评估,确保衔接有序、推进有力。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将“四个一”改革试点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坚持治理以问题为导向、服务以需求为导向、发展以资源为导向,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切入点,切实提升“智治”效能,改革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际运转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机构职能运转还不够顺畅。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部分镇街农业相关职能不断弱化,社区治理功能日益凸显,同时,部分镇街乡村振兴办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职责和实际工作任务还存在一定交叉重叠,在机构设置上与镇街发展需要已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

(二)职责精细管理还不够完善。仍然存在职责上下一般粗、镇街与职能部门、产业功能区边界不清等问题,园区企业遇到紧急问题不知道找谁的现象依然存在,距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差距

(三)干部队伍管理还不够规范。近年来由于党委政府突发性工作越来越多、人员结构老化等原因,从基层大量借调人员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基层“失血”过多同时,聘用的编外人员队伍庞大,管理主体不一、薪酬差距较大、忙闲不均、无序扩张,缺乏制度规范,“编内不足编外补”的问题依然存在

(四)属地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区级职能部门设在镇街的派驻机构下放镇街实行属地管理,但由于派驻机构人员的职务任免、人事关系、工作保障等仍由其上级部门负责管理,镇街在指挥调度派驻机构人员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支撑和办法手段,派驻机构人员看得见管不住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对策建议

围绕镇街现代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下一步将坚持顶层设计与试点推进相结合,加快培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有引领示范效应的基层治理模式,争取职责再细化、机制再优化、管理再规范、服务再延伸,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走出新路子。

(一)优化职能配置,促进机构设置更加合理。优化调整基层综合服务机构和职能,从主抓农业向抓乡村振兴、智慧治理并重转变,探索部分镇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职能整合到内设机构乡村振兴办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同时,设立镇街智慧治理中心,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和治理效能提升,形成“中心指挥、四级联动”的长效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进一步落实“一个机构优服务”改革精神,推动基层统筹社区治理、服务乡村振兴发展能力整体提升,争取达1加1大于2的效果

(二)厘清权责关系,进职能管理更加精细。进一步强化镇街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区平安五大职能,持续推动镇街履职工作重心向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主责主业聚焦。落实镇街职责任务、公共服务、属地管理重点领域“三张清单”,厘清镇(街道)与职能部门、产业功能区、村(社区)事权关系,健全完善清单动态调整和管理运用等工作机制,统筹推进镇街权责制度体系建设,持续提升职能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强化队伍管理促进工作力量更加集成严格控制在编人员以各种形式脱离岗位进一步规范区内人员借调、抽调等程序。分类制定镇街人员配备标准,以考试招录、军转安置等形式补充在编人员,充分保障内部运行稳定有序。考虑行政区划面积、管辖人口、实际工作任务等因素核定镇街编外人员控制数,建立依据职责任务实行员额总控和动态调配机制。探索全区相对统一的编外人员管理办法,分类核定岗位、明晰岗位职责、统一薪酬标准、建立考评机制,确保“基层事情有人办,基层事情办得好

(四)健全保障机制,促进职能运转更加顺畅。把优化完善工作机制放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中去谋划推动,健全镇街与职能部门、产业功能区双向“吹哨报到”工作机制。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实行镇街综合执法协调办负责人由政法委员兼任,明确派驻机构日常协调调度工作由镇街内设机构综合执法协调办承担。健全派驻镇街城管执法队、市场监管所等机构实行派出部门和镇街双重管理制度机制。落实上级赋予镇街考核权、统一指挥调度权、参与权、建议权、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权等“五权”要求,确保“五权”在基层用得起来、用得有效。(青白江区委编办 供稿)


图片已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