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 设置首页 | 收藏添加

金牛编办关于深化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新型工业化 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与思考

作者:  发布日期:2023-09-07   查看次数:

为创新驱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金牛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批示精神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以区委“1520”总体发展思路为统揽,强化担当、主动作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驱动、以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引领、加快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重要创新策源地。

一、基本情况

成都金牛高新技术园区作为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工业无人机重点产业链、智能终端、航空发动机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秉承工业强区理念,聚焦卫星互联网(北斗应用)、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军民融合天地人合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方向,引领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园区连续三年获评优秀省级高新区,省发改委优秀省级开发区称号,2021年省级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单位(省级园区中蝉联第一),成功创建省级院士(专家)产业园,荣获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园区、全市科技创新先进集体。近年来,园区集聚企业7091家,都市工业主营收入超900亿元,20235成功签约落地西部唯一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国家级平台。

(一)体制机制创新为都市工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在管体制上,落实管委会+公司运模式,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产业规划编制、企业招引、产业培育等,成都交子现代都市工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对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统筹实施规划设计、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等,建立管委会城投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互通工作机制。机构设置上,按照集约高效和扁平化原则,党工委管委会设置党群工作部(行政事务部、法律事务部)、规划建设部(安全生产部)、产业发展部、投资促进部、企业服务部(人才工作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部(数字经济部)等内设工作部门,综合保障机构占比17%在机制创新上,一方面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协同发展,探索“飞地共建”新思路。“按照‘研发在金牛、生产在什邡’的思路建设金什合作产业园,打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能级产业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园区依托新型研发事业机构在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模式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上的制度优势,结合自身产业特点,积极争取到“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国家级平台成功落户。中心实行理事会下的主任负责制,主要承担统筹西部地区国防工业科技成果需求,利用产业链、供应链优势推动形成聚集发展的产业生态;组织推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大项目实施,培育和孵化初创企业等任务。

(二)任务清单建立为都市工业发展凝聚了合力。一是以职责任务清单推动园区建设。制定产业园区建设职责任务清单明确25个职能部门92项职责任务;园区管委会依据三定规定,编制内部职责任务清单岗位设置方案。二是以行政权力清单赋能产业园区。将涉及卫生、住建、商务、人社等领域的12项事项下放产业功能区,通过职能部门承接、功能区帮办代办模式行使下放事项职权,推动办事不出功能区目标的实现。三是以安全责任清单为园区护航。根据工业类园区特点,制发消防、应急、环境保护等领域职责任务清单,明确应急安全处置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责任单位职能,进一步厘清区、街道、部门责任分工。

(三)人事制度变革为都市工业发展注入了力。在员额规模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核定员额数40个,实有员额人员36名,体制内人员19名(公务员9名、参公人员4名,事业人员6名),市场选聘人员17名。在员额管理上,出台员额管理办法,落实岗位管理,实行全员聘用,准把严体制内人员和市场化人员进入园区关口,配套制定人员选派选聘办法和薪酬管理制度,较好实现了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用人导向,园区人员干事创业活力进一步释放。在薪酬管理上,赋予园区自主权,体制内人员和市场化人员工资按照规定标准和合同约定发放,突出贡献和年终目标绩效奖励由园区根据岗位、业绩、贡献自主决定考核和薪酬分配方式,实行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多能少的工作机制。

二、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的短板

(一)职责任务与建圈强链不适应。一是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不够顺畅。虽然按一区一企原则为产业园区配备了国有平台公司,但产业园区更多考虑长远的产业发展、产业聚集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公司更多考虑投资回报,二者运营管理观点和而不同,制约了园企融合发展的深度。如在建成载体的使用上,管委会谈判后,公司还要再次谈判,使企业感觉层层加码,招商效率低。是部门与园区协同配合有待加强。产业功能区建设伊始,虽然制定了区级部门及街道职责任务清单,但随着建圈强链的实施,清单中明确的部门职责与产业园区和企业发展不适应、不精准、不匹配。如产业园区不经过区级行业主管部门而直接对接市级部门,造成管委会与区级部门信息偏差,影响产业政策、发展规划落实。是园区职责履行受干扰。区级部门对产业园区职责定位认识不准,安排工作时将其视同一般部门或街道,导致产业园区承担了除规划编制、企业招引、产业培育等核心职责以外的其他社会事务性工作,行政化程度呈上升趋势,产业园区聚焦主责主业谋发展的工作精力受到一定影响。

)人事制度与改革预期有差距。一是人员专业化程度不匹配目前园区管委会员额人员中,经济管理专业类13人,建筑与环境专业类10人,电子信息与工程类6人,其他专业人员7人,熟悉了解卫星互联网(北斗应用)、轨道交通、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等领域相关知识或工作经历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现有人员知识结构与产业发展方向配度还不高。二是优绩优酬体现不明显。虽然明确薪酬总额原则上按照当年全区目标考核单位同职级公务员平均薪酬总额上浮,但实际上体制内人员基本工资、津补贴、基本绩效及年终目标考核奖等按规定标准对应发放,只是年终绩效部分由管委会根据实际工作自行分配,激励效果不明显,缺乏内生动力。三是市场化选聘人员薪酬固化。市场化聘用人员普遍具有学历高、专业性强等特点,但员额人员薪酬体系不够完善,市场化人员薪酬由各产业园区自主分配,给予的薪酬缺乏市场吸引力竞争力。

)放权赋能与区企所需不精准。虽然向产业园区下放了12项市级管理事项,在扩权赋能上感觉到产业园区拥有部分权力事项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行政主体资格。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在法律上缺乏行政主体资格,市级部门下放的市级管理事项只能由区级职能部门承接。如一、二类消毒产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督,由于事项专业性较强,该事项只能由区卫健局负责。二是下放事项不接地气下放事项主要是经信、卫健、农业、商务、人社等领域,涉及行政许可7项、其他行政权力5项,园区普遍反映对12项事项侧重于社会管理和服务,对园区建设和产业促进助力不大。三是园企所需不能直接下放。园企所需的规划、用地、建设等领域事项,无论是从行政主体资格,还是从事项下放方式都不适合直接下放产业园区在实际工作中,涉及招引项目落地审批手续的仍需在区级职能部门办理,产业园区更多扮演的是接件角色。

三、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思考

(一)聚焦建圈强链,完善产业布局。紧扣全市发展战略和都市工业布局,锚定细分领域、精选优质赛道、通过板块布局、梯次培育,塑造金牛专精特新的细分竞争优势,促进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成链发展。聚焦中长期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方向,健全产业梯次培育工作机制,提能发展卫星互联网、工业无人机、轨道交通3个支柱产业,加速培育航空发动机、特种芯片、生物细胞制药3个新兴产业,瞄准新技术、新业态前瞻布局N个未来产业。构建起“3+3+N”梯度清晰、动能转换有力的支柱+新兴+未来都市工业产业体系。

)聚焦链所需,厘清条块职责。按照聚焦主业、分工负责、统筹兼顾、协调统一的原则,厘清管委会与公司职责,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基础上,以产业园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重点产业链职责精细化全息图谱,健全链长+行业主管部门+产业园区+属地街道工作推进机制,“链长”牵头组织研究产业发展趋势、调度产业推进情况、完善产业链重点企业布局、推动产业联盟建设等。“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产业链建设规划、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问题、制定产业政策、匹配要素资源、跟踪服务重点项目。“产业园区”策划重点片区做强产业承载地、招引培育重点企业、实施重大项目和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推动产业政策落地兑现。“属地街道”做好园区内链主、链属和中小微民营企业服务和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服务保障。

(三)聚焦用人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深化探索岗位管理,健全完善薪酬体系,推动机构编制规范管理与产业园区干部队伍人事制度建设耦合共进。依据按需设岗、按岗定级”“薪酬总控、以岗定薪、优绩优酬原则,赋予产业园区自主定岗权,园区管委会领导岗位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有关规定确定,非领导岗位按433结构比例设置一级、二级、三级主办,完善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明晰岗位职责和用人标准,实行公务员和事业人员双轨运行管理模式。完善员额制人员退出机制,坚持以事择人、人岗相适,不断提升岗位综合匹配度和专业度,实现体制内外人员同台竞技、按岗聘任、聘期管理,构建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用人管理制度,充分激发功能区人员敢拼能闯善为的干事创业活力。建立岗位和员额动态管理机制,每两年结合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职能运行评估情况实行动态调整,不断优化岗位结构和员额规模。探索联合派驻、专项巡察等方式,加强对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及其党员、公职人员的监督,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

)聚焦服务管理,推动高效运转。一是加快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平台建设,建好用好转化中心,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小切口、大纵深”机制创新突破体制障碍,共同破解成果转化难题,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助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贡献金牛力量。二是推进营商环境迭代升级,构建与产业建圈强链高度适配的产业园区审批服务机制, 提质“12345”亲清在线服务平台、深化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擦亮金帮办”“金商茶叙等政务服务名片,推广网上办”“掌上办”“极简办。围绕企业开办、工程建设、生产经营、惠企政策兑现、不动产登记、注销等等,健全金牌店小二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多元融合服务模式,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金牛区委编办 李文良 供稿)


图片已损坏